实际操作结果,他们拟定了一整套的试验方案,随后他们来到了蓝鲸号的码头,对蓝鲸号进行实地勘察,熟悉这里各种管道的配置。
虽然这里面不少的管道都是海龙船厂安装的,但是关于水泥固井管汇方面,只有寥寥几个人参与,并不是所有的技术人员都知道。
大家将整个水泥固井管汇全部都熟悉之后,根据数学建模之后的演示结果,结合之前拟定的试验方案,对蓝鲸号上的一些设备进行小范围更改。
几处固井管汇的阀门和开关被加强了,还增加了一些远程自动操作系统,主要防止一旦出现问题的情况下,人员无法抵达,只能依靠远程操控来处理。
另外添加最多的依旧是视频监控设施,毕竟固井管汇的试验压力巨大,留在现场的人越少越好,视频监控能够满足实验人员和今后操控人员对于现场的掌控。
蓝鲸号上的设备质量自然是远超李桂山的那个工作室,所有的零部件都是经过四叶草的精心设计,拥有很大的冗余度,用李桂山的话来讲,别说30000psi了,就是35000psi也能够达到。
当然他不会去尝试的,毕竟30000psi已经是世界顶尖的水平了,再高的话,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可预估,无论是进水、排气还是各种应急措施,都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。
最关键的是,30000psi是蓝鲸号的设计标准,如果为了那一个所谓的更高水准,损坏了蓝鲸号上的设备,那是得不偿失的结果。
蓝鲸号不是一个实验品,而是一座货真价实要为中国能源安全保驾护航的重器。
虽然对于卢正涛的意见,张宇杰也是非常赞同的,可是面对即将开始的试验,他还是也有些担心,在看完了李桂山报上来的详细试验方案之后,亲自来到了蓝鲸号,准备现场“监督”整个试验计划。
蓝鲸号上的李桂山正在忙着检查所有实验前的安排,虽然之前他已经拥有了大量工作经验,甚至光是20000psi以上的试验就做了不下三四次,不断完善整个压力方案,就为了能够做到万无一失,顺利完成整个试验。
周岩和冯晨一也忙得不可开交,虽然在实际操作上他们基本上帮不上什么忙,但是技术上的问题两人是可以提供不小的支持,两人就坐在临时监控室里,对照着试验方案指挥着外面的李桂山进行各方面的操作,尽可能的让所有的准备都达到完美的状态。
这时,冯晨一突然从监视器中发现了一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