奈,大家还是鼓足干劲,将连接好的钻杆从鼠洞一点点地收回钻台,然后快速拆解开,顺着猫道整齐码放在钻杆存放处。
一千多米的钻杆足足有将近一百根,钻井队几乎全员上岗,随时接替疲惫的工友,保证整个提钻过程的快速有序。
三月的南海上,太阳虽然没有夏季那么毒辣的,晴朗的天空依旧让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在队员们身上,带来了别样的“享受”。
一根两根三根,钻杆一点点从海底提出,站在甲板上的冯晨一望着钻井队,他也没有更好的方法,虽然蓝鲸号的钻井系统已经得到了提升,减少了不少的工作量,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提升任务,也让这支经验丰富的队伍非常地忙碌。
计算了一下钻井队的工作效率,冯晨一转身回到了会商室,孙文同正在跟专家们协商对海底目标区域内的样品采集点进行选择。
“由于这片区域内的支撑岩层比较薄,只有一百多米,所以无论我们的样品采集深度是多少,距离我们预定的试采井点位不能太近,但是也不能太远,否则很难对试采井点位的真实情况进行了解!”孙文同面前放着一张巨大的海底地形图,这是地质调查人员多年来辛苦采集出来的,也是目前最精细的地形图了。
“我认为这里、这里、还有这里,条件比较合适!”黄教授在地图上用铅笔画了几个圆圈。
孙文同盯着这几个位置微微的点点头,然后转向了一旁同样盯着地图的陆佳翔,“陆研究员觉得呢?”
陆佳翔看了一会儿讲道,“黄教授选定的这几个点位都不错,我感觉这个还有这个,可以再靠近一点儿!”
陆佳翔将其中的两个点位移动了一下位置,然后翻找了一下这个地方的地质资料,“这两处的岩层相比起来要坚固一些,可以靠近试采点位!”
黄教授在一旁也点头称是,“这样也好,可以更好的了解周围的地质条件,总指挥可以让大家也都看看,小冯说的没错,集思广益,尽量的总结大家的想法!”
地质条件就这么摆在那里,蓝鲸号上的地质专家都是高手,自然一眼就看出来这些采样点位的奥妙之处,剩下的就是绘制精确的点位坐标,以及每一处采样点位所需要的样本数量。
会商室里,专家们都在紧张地计算着;钻台上,工人们挥汗如雨地提升着钻杆;主控室内,操作员也在密切观察蓝鲸号各系统的情况。
三百余公里外的陆地上,地质调查局也收到了消息,对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