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在不同的地方,又有不同的体现。各有侧重,就海上与南洋来说,多用白银,是因为贵重金属是天然的货币。而金太少。银子才是通行的货币。而且南洋各地,本来就通行用银子。
用银子才能与南洋各国无缝接轨。当然了,南洋各国也有大量的铜钱,都是唐宋贸易的产物。总之,没有大明的宝钞。
朱元璋的默许政策,其实有利于开海的。
但是在辽东却不一样。
首先,辽东是军管,粮食本身就缺乏。而且朱元璋即便再傻子,也不可能给军队发宝钞,以宝钞贬值的速度,那是要引起军队哗变的。所以,军队的待遇就是按粮食算。
官员待遇也是如此。宝钞最多算赏赐。
而且为了缓解粮食危机。何夕主动提出,辽东大木以粮食结算。更是赋予粮食更多的货币属性。
所以,辽东上上下下不能说不用钱,但是更多时候喜欢用粮食。
这种情况在高丽战争之后,有一些改变。因为高丽财富进入辽东之后,也带来大量铜钱。虽然元代就禁用铜钱的政策。但是高丽,日本等地,都有大量中国铜钱。
总体上,也不能改变以粮食代替钱的趋势。
粮食自然没有钱方便。但问题是,辽东百姓稀少,交易频率也不是太高的。很多时候都是以卫所为主体的,自给自足。粮食足够了。最少不会贬值。
如果单单算粮食,辽东的粮食短缺情况并不严重。
首先,辽东农耕是有基础的。
辽东在汉代就已经有郡县。虽然辽东发展时有反复。有元末红巾军大难。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遗留的。
其次,大明一切军政都是以粮食生产为重,朱元璋广积粮的政策,是有传承的。在辽东也是一样的。自从明军来到辽东之后,屯田这一件事情,一直抓得很紧的。
在原本基础之上,辽东的粮食生产有一定的恢复,在洪武末年,已经几近于自给自足了。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大宁等卫所被撤销。辽东的卫所还有增加的原因。
大宁等卫所每年都要消耗很多粮食。最后让朝廷不堪重负。而辽东甚至一直在开辟这荒地,一直到大明军队不能保证辽东百姓开垦,李成梁放弃宽甸地区为止。
再加上海运的粮食。木材贸易采购的粮食。
加上辽东本土的消耗。以一年每人三石来计算。辽东原来的人口,年消耗量也不过是两百多万石.
不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