省事而选择引进外国技术了,那肯定是尽量搞最优良的,不然还不如自行研发。
故而空军相中了法国人的西斯潘诺-絮扎公司的12y-21型液冷发动机(这其实是一家西班牙的公司),都已经准备发出生产许可申请了。
不过,这是要花钱的。
与之相比,德国人拿出的筹码显然极具分量——品质不错,而且无需耗费真金白银。
双方在这一点上迅速达成了共识,过程非常之顺利。
至于其它的武器装备,德国人也不遮掩,很大方地展示了人民軍所装备的各式兵器,乃至连仍在试验阶段的新玩意都不避讳的拿了出来。
新型7.92㎜重机枪、新型20㎜高射炮、新型13㎜航空机枪、新型533㎜过氧化氢鱼雷、新型20t级步兵支援坦克
一大票琳琅满目的兵器,这些录像、图纸、缩比模型摆在大明会谈人员的面前。
然而其中大部分玩意都没什么可稀罕的,能够吸引明人注意力的也只有过氧化氢鱼雷而已。
尽管没有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人研发重机枪,但通用机枪依旧诞生了。
条约限制只是推动通用机枪研发的其中一个因素,人们对于“机枪”这一武器应用方式的探索同样是重要因素——我就是想鱼和熊掌兼得,要一种能方便轻重两用的机枪,适合步兵战术,要不你们试试?
因而德国人在研发了传统的重机枪mg28以后,基于mg31(历史上的mg13)和mg30又还是折腾出了mg34通用机枪。
因为德国人对mg34的保密程度较高,大明派往西班牙的军事考察队并未获取过样本,只道听途说的搜集到了口头描述和一些照片。
倒是國際旅因为接收了一批德社直接援助的武器而使用过,周某人在栖霞军事监狱撰写的报告专门阐述了其评价,认为这是意义非凡的、开创性的兵器,但不符合本国国情。
审阅报告的军部人员采信了他的看法,但现在在观看了录像以后,在场的几名军部人员又有些动摇了——无它,唯犀利耳!
每分钟900发的高射速,12㎏的重量,两脚架轻机枪状态、三脚架重机枪状态、防空高射状态都可以迅速转换,就使用性能而言实在优秀。
不过在问询了技术细节以后,他们又“回心转意”了。
原料利用率只有25%,每制造一挺就需要耗费大约50㎏的优质钢材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