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的文章,由工匠一字一字照着刻画上去的。
自从陈秀才运作,把全村的土地以买卖的方式收在自己名下之后,县衙和慈幼院的人就不来了。
倒是进村的媒婆变多了,还有好几个地主的管家私下来找他,想要和他买地。
都被陈秀才拒绝了。
他放出“不灭倭寇不成家,若违此誓,天诛地灭”的话,媒婆也不来找他了。
只剩下那些管家和牙行的人来回的跑。
陈秀才虽厌烦,却知道双阳村和槐花村想要存活,就不能强硬的拒绝,将人全部得罪。
于是,他一边与人虚与委蛇,一边带着人在县里寻摸,慢慢挑选出了一些擅种地,又老实的流民,让他们进村或做长工,或做佃农。
他不敢招收那些沾亲带故,同出一个村的流民;也不敢招太多没有家人,独一个的长工。
村里的土地,他宁愿荒着,也不肯冒险招入太多人。
在他的努力下,一个月不到的时间,两个村子恢复了生机,开始步入平稳。
他花钱定做的石碑也送到了。
县衙不上报,甚至连县志都不记载的东西,只能他来记。
“记在石碑上,石碑不碎,事迹便不消,后人,尤其是我们两个村子的后人,势必牢记此仇,铭记此恩,碑在,恩仇便不可忘。”
陈秀才站在石碑旁,抬头遥指上面的文字,一字一顿的教他们念出来,“正统八年十月十二日,有倭寇绕城上岸,袭击双阳村和槐花村”
所有人跟着抬头,其中认字的人不多,但他们却睁着大眼睛,跟着陈秀才一字一字的往下念,很快就念到了他们父母的名字,兄弟姐妹的名字,还有很多很多小伙伴的名字
陈秀才将被杀的村民都一一刻在石碑上,前半段,写的是倭寇的残忍,两个村子的悲惨;
后半段则是写了潘三竹泉州杀寇的事迹,再然后写了潘筠带着潘三竹的善意来村子的事,并写了潘筠给他们定下的善款去向和规矩
时间会抚平人心中的伤害,也会消磨人的斗志,使人遗忘仇恨。
陈秀才却不允许他们忘记,所以特立此碑,让子孙后代记住此仇,也要记住他们和潘筠的约定。
石碑下,两个村子幸存的人仰着头看上面的名字,记住了潘三竹、潘筠、妙真、妙和、玄妙和陶季。
这其中除了陈秀才有所怀疑外,没人知道潘三竹和潘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