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到八月份才会举办。
他还是照常的工作生活。
张硕就把注意力重新放在了研究上,他希望能尽快完成电磁力、引力的理论关联,研究首要就是‘扩大团队’,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,他找到了刘明坤的联系方式,趁着中午的时间就打电话过去了。
首都科技大学,刘明昆正在办公室里,和同事一起感叹人生。
准确的说,是感叹经费。
刘明昆是首都科技大学的副教授,所在的办公室都是物理领域的青年学者,他和另一个同事,都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领域。
其他人则是实验物理、量子物理等方向。
在申请经费的问题上,实验物理方向的学者一般就是跟着团队做研究,不太会为经费问题发愁。
量子物理方向,是处在实验和理论之间的,也能找到团队蹭一下经费和研究。
理论物理,太难了。
这个领域的学者都是独自申请经费,想要找个研究团队是非常困难的,科学基金极少有单纯理论物理方向的大经费项目。
“我都是申请的学校支持项目,去年就申请到了3万块,比数学还惨。”
刘明昆苦笑的摇头。
另一个理论物理方向的同事,颜克翔,也跟着说道,“是啊,太难了,不像你们有团队能跟着做研究,根本不愁经费。”
他说的是其他人。
其他人马上纠正,“你们是想做什么研究就做什么研究,我们跟团队,有经费和我们没什么关系。”
“项目大又怎么样?量子实验室那么大的项目,两百多万啊,一个月就给我一千两百块补贴,幸好我还没带研究生,否则给津贴都不够。”
“怎么都不容易,还是那些搞应用方向的好。”
有个人问道,“刘明昆,你上次不是参加那个理论物理会议,你的研究还得到了张硕教授的称赞吗?继续这个方向,学校应该给经费吧。”
刘明昆无奈道,“我是这么打算的,但是,学校认可不认可就很难说了,即便是学校认可,也很难支持第二个项目啊,除非是有成果,否则还是申请不到科学基金项目。”
他说着电话忽然响了起来,发现是个未知号码,犹豫了一下还是接听了。
这时候,就听对面问道,“是刘明昆教授吗?我是苏东大学的张硕。”
“你好、你好!”
刘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