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平略作思考,回答道:“是因为武打戏份比原剧本多的缘故?”
在建国后,武术片在内地银幕上几乎不见踪影,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对武术片的认知存在偏差。
当时,武术被认为仅仅是打打闹闹的东西,缺乏思想内涵,难以登上大雅之堂。
这种观念反映了社会对武术片的一种偏见,认为武术片缺乏深度和艺术价值。此外,这种偏见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管理者的心态有关,管理者更倾向于接受其他类型的电影,而认为武术片过于暴力,不适合广泛传播。
侠以武犯禁,这种观念在国内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的。
实际上,国内拍摄武术片要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。
1928年5月13日,火烧红莲寺在魔都中央大戏院首映,形成了“万人空巷,争先往观,收入一丰”的火爆场面,当时的影院每天连映4场,依然一票难求。
这部电影大火后,跟风的电影很多,但质量良莠不济,加上当时的功夫武侠片包含着较多的神怪元素,对功夫本身的呈现比较有限,因此,1931年,民国政府颁布法令,禁止此类影片的拍摄。国内的功夫电影不得不将重心从魔都转移到香江。
如今,国内对武术片的刻板印象也有一部分来自那个年代的影响。
汪厂长见他明白,有些好奇地问道:“小韩,你既然明白,为什么还要设计如此多的武打戏份?”
韩平没有贸然开口,他见张华勋笑盈盈地看着自己,在思考片刻后,方才开口解释:“汪厂长,我觉得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,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风格。在文化和艺术性方面的价值不可估量,我们不应该弃之不用,相反,应该大力发扬才对。”
“这个说法并不新鲜,还有吗?”汪厂长点点头,又问道。
韩平不疾不徐地继续道:“汪厂长,听说最近体委牵头,正在全国范围内招募武术家。”
“咦,你从哪听到的这个消息?”汪厂长有些吃惊。
韩平见状,酌定道:“看来是为了拍摄少林寺没错了。”
汪厂长沉默不语,少林寺的选角并非面向大众的大范围招募,有些东西知道可以,但不能放到明面上。
韩平笑了笑,继续道:“汪厂长,少林寺这部电影我大致打听过,打戏可比咱们的神秘的大佛多,没道理香江的导演能拍,咱们自己人不能拍吧?
点击读下一页,继续阅读 梁园筑梦 作品《1980我的导演生涯》第二章 不画大饼哪有机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