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
杨涟和方震孺心中震惊,要知道,如果发生皇帝所说的严重事情,影响可就太大了。
漕运,自永乐大帝迁都北京后,便成为朝廷的命脉所在,明清两朝,没有例外。
大批的粮食要运往国家中央地区,供给庞大的朝廷机构和官僚家眷,还有北方的军粮……
“万岁,海运已兴,漕运若断,影响或许没那么严重?”方震孺也不敢确定,试探地回答道。
朱由校笑了笑,有点无奈地说道:“若不是牵扯太大,且未必合算,朕都想迁都南京了。”
“陛下,万万不可。”杨涟急忙谏道:“大明国势正盛,灾害必能渡过,岂能有逐食天子?”
逐食天子有不少呢,隋朝唐朝好几个,朕倒是不怎么在乎。
朱由校嘿然一笑,随意地摆了摆手,表示自己也只是那么一想,不必当真。
其实,要是迁都南京,好象确实能节约很多粮食,省出很多南粮北运的运输费用。但兴师动众,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折腾的事情。
“朕会设立一个机构,统筹协调各省的抗灾救灾事务。”朱由校作出了重要的决定,这不是临时起意,而是深思熟虑。
各自为政肯定不行,小冰河期说是全国性、全世界性的气候灾害也不为过。朱由校说的“举国之力”,也不是随便一说。
将北方数省的督抚召进京,耳提面命,提高他们对大灾害的重视程度。同时,这也是一次考察。不能通过的话,就要换人了。
考察不只是面试,还要看他们制定出来的抗灾减灾的具体方案。也就是说,今天的召见,只是第一关。
而对于召见杨涟,朱由校的心理是比较矛盾的。
杨涟在历史上是有名的“忠烈”之臣,而且廉洁也是没有问题的。但若论才干,朱由校认为他只是中等。
所以,朱由校也在等着这位“东林后起之秀”谏争。
果然,眼见皇帝的召见行将结束,杨涟不顾方震孺使过来得眼色,起身深躬,从怀中取出奏疏,朗声说道:“微臣有本上奏,请万岁御览。”
朱由校垂下眼帘,沉声道:“若内容与以往所上相同,朕已知之,便不必呈上了。”
方震孺起身,偷偷扯了下杨涟的衣袖,示意他就此告退。皇帝不悦之色已显,再强自谏争,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。
杨涟并没有退缩,这不是他的脾气禀性。当然,奏疏上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