刻薄。单是这一点,公子就能将许多人比下去。这是他的好处,也是他的短处。我不禁又忧心起来,他这般纯良之人,又总是想做一番大事,只怕日后一旦没有了桓府的庇护,他会被人算计得栽下跟头。
想到这些,我忽然觉得有些沉重。
我不会一直留在公子身边,尤其是如今拿到了地契,我只要再挣些金子,便可找法子赎身,离开桓府。如果某一天,我在乡间听到公子落魄的消息,会不会难过?
这答案十分明了,我定然会。
“你叹甚气?”忽然,公子问道。
我回神,道:“我不曾叹气。”
“你叹了。”
我:“……”
公子看着我,没有纠缠下去,却问:“霓生,你方才怎知他们是一伙?”
我说:“我猜的。”
“猜也须凭据。”公子道,“只是凭那杜之洋的口音?”
我说:“不止。其一,那三兄弟自进茶棚起,一直在行乞,杜之洋却不曾来驱赶,可他们来缠公子,杜之洋便来了。”
公子道:“许是他正忙,无暇理会。”
我说:“他不忙,我好几次看他从后厨中探头出来。且那茶棚不大,断不会不知情。”
公子想了想:“有理。其二呢?”
我说:“其二,便是那三兄弟总有意无意看杜之洋,一次两次也就罢了,公子要与那兄弟三人说话之时,要给他们吃食之时,还有给钱之时,他们皆是如此。何故?便是他们须得杜之洋应许,方可往下行事。”
公子有些惊讶。
“我竟未曾发觉。”他有些懊恼之色。
我笑了笑:“这不足为奇,当局者常迷于处境,往往旁观者才可窥清。”
公子缓缓颔首,没有说话。
他靠在隐枕上,却没有像平日那样过不久就闭目养神。他望着窗外,神色无波无澜,眉间却有几分肃然。
我问他:“公子在想什么?”
公子道:“在想方才那茶棚中的人说的明光道。”
“哦?”
“此番出来的路上,我听人提过两三次。”公子道:“霓生,你可知晓他们来历?”
我摇头:“不知,我与公子一般,也不过道听途说提起过罢了。”
公子颔首。
我看着他:“公子以为,明光道是些什么人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