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过袁崇焕的书信,范文程也发出了篾视的笑声,“书生迂腐之言。辽东地方,我大金攻取之,非明国所与也。”
接着,他又补充道:“元朝末兵盗蜂起,朱太祖取之;所取之地,若令反还蒙古,明肯允之乎?”
辽东这些地盘是俺们大金自己打下来的,又不是你们明朝让给我们的,凭什么要俺们还回去?
你们明朝的土地,还是从元朝的蒙古人手里抢的呢?蒙古人现在管你们要,你们会让给他们吗?
皇太极微笑颌首,说道:“宪斗,便依此草拟书信,本汗王派人送还给他。”
现实就是现实,别跟我谈什么以前,自古也没用。有本事就抢回去,没能耐也别指望空口白话地拿走。
对于议和,袁崇焕比皇太极更加热切。正是这个原因,主动权似乎就掌握在皇太极手中。
但在表面上,皇太极却表现出了急于议和的心态。招待使者很热情,在书信中也表示谦逊,这无疑给袁崇焕造成了很大的错觉。
这种错觉导致了两个严重的后果,一是认为议和极有可能成功,为此而不惜背着崇祯,也就是擅主和议,并为铲除议和的障碍而斩杀毛文龙,削弱东江镇。
其次则是放松了警惕,皇太极突然绕道入关,打了袁崇焕一个措手不及。
当然,袁崇焕也可能提前知道些风声,并顺势而为,希望建奴能够兵临京师,逼迫崇祯皇帝答应划地议和。
如果签订了城下之盟,袁崇焕也就达成了五年平辽的考核标准,可以完美交差,还把锅甩给了崇祯。
这种可能在袁崇焕率关宁军回师勤王的过程中,通过一些诡异的行动,或许能看到端倪。
况且,建虏是从蓟镇的防区越关而入的,绕过了袁督师镇守的关宁锦。按理说,他是没有太大责任的。
但袁督师却没有想到崇祯会因京畿屠炭、庙社震动而牵怒于他,还是千刀万剐的凌迟。
其实,在己巳之变后,兵部尚书王洽、工部尚书张凤翔、总理蓟辽保军务刘策等等,被暴怒的崇祯或下狱,或处死;
内阁大学士韩爌、钱龙锡、成基命、李标等去职,可谓牵连者众多,不只他袁崇焕一个。
再说回到现在,皇太极已经看透了袁督师的心理,议和已经成了他的把戏,耍着袁督师玩儿。
“汗王,卑职以为可以再加上几句。”范文程躬身说道:“如有议和之诚,当令东江镇撤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