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好,好,先不说了。”老何头儿也是无奈,但心里却还美滋滋的。
在村里,因为有个未嫁的女儿,有单身男丁的家可是盯得眼都直了。
自家的女儿如此稀罕,老何头儿也不打算随便嫁出去,可要好好挑选,不能让女儿嫁出去吃苦。
桂花到了新天地,看到了新气象,才不想着随便嫁人,从此没了自由,窝在家里生孩子做饭呢!
吴姐多好,是个官儿呢!小琴也不错,自己打工挣钱,也不用靠别人养活。
桂花憧憬着,羡慕着,虽不是很清晰,多是在想象,但她的人生,恐怕再也不会象在内地时那样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
一年之计在于春,春耕关系到一年的收成,不仅是百姓的希望,也是东江镇稳定和发展的关键。
毛文龙、陈继盛、郭大靖等人都出动,分别在各州巡察,监督春耕的落实情况。
春风拂面,乍暖还寒的初春,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,令人也感到振奋和舒爽。
盖州,作为新近占领的地盘,也是最可能发生战事的地区,大半的田地都是军屯。
军屯的田地除了要作为赋税的标准,还要承担起大部分军需。所以,除了土豆、玉米、黑麦外,豆类、苜蓿、花生、蔬菜等等,也有大面积的种植。
好在有了玉米,马匹的精料不再全指望豆类。自耕自种的产量或许不高,但也基本上不需再外购料豆。
持兵为兵,荷锄为民。东江镇依然是兵民合一的体制,通过轮戍,最有效地利用人力,战斗生产两不误,使东江镇始终拥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。
后世的郭大靖连锄头都没摸过,但融合了古人的记忆,他在农耕上也能算得上一把好手。
沈大龙跛着脚,嘴里吆喝着,赶着耕牛在前,郭大靖扶着犁把,一步一步地往前走。
犁铧划开黑土,在一眼望不边的田地里,犁出一道道笔直的波浪。
这数万亩的田地,被划为荣军农场,专门安置伤残的官兵及其家属。赵大龙从原来的村迁出,定居在附近的村中,成为农场的场主。
按照优军的政策,农场不交赋税,所得全归耕作者所有,按照各家的人头平均分配。
为了照顾伤兵及军属,耕牛和驽马也优先配给了农场,大大减轻了他们的劳动量。
“老沈哪!”郭大靖一边扶着犁走,一边对沈大龙说道:“这个农场